第23期:《旅院人》

得未山间,沉醉乡野


   期次:第23期   作者:大学生记者团记者刘佳沂   查看:48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读完了《得未曾有》,这是安妮宝贝改名为庆山后的第一部作品。


     合上书,不觉想起《山居秋暝》里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不知今夕何夕,直到尽兴而归。如果可以选择,我真想抛下一切,去山里看树。不怕新生,亦不怕凋落,将自我与人生的境况相互融合,向风找寻时间的线索,向大地倾诉死亡的沉默,向天空感怀生命的喜悦。仿佛信手拈来一朵云,恰好嵌入那一方蓝天里。


     生活的经历不能复制也不会再返,即便再发生一次,我们经历的也会是另一种人生。


     如何来理解现代?断弦离柱,流年电转,人如跳珠翻荷,一闪即逝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一切变化太快,措手不及。这个时代少有人停驻脚步。我向往"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生活,这样的念头无端端涌上心头。庆山有这样的打算,而我自己呢?或许会有某个刹那,心中有一瞬间的暮色四合,茫然无措,然而只是闪念,因为无暇,也因无从。我们依然脚步匆匆,为一日三餐疲于奔命;或魂不附体,为永失吾爱痛不欲生;或殚精竭虑,为得失利害寸土必争;或更多的时候,只剩下麻木和疲惫了吧。


     有时待在一个环境时间太久,太熟悉,便会不敏感。需要自律来唤醒一些东西,把敏感从麻木里拽一拽,看一看。接触和感知一些新的东西。人需要内心强大,如果心足够强大,便不需要远行。


     我喜欢书中,身份不一,性格各异的四个人。喜醉庐山深处,偶作画,爱烹饪造得一手好纯酿的厨师,追求一种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自起开门望野田,瞑居深山,以毛笔和胶片留贮记忆的摄影师,生活简单而恬静,返璞归真;尘心消尽,十二岁起皈依佛法的年轻僧人,吟诗歌、听唐卡、打篮球、爱电影、背包客……从未停止思考和修行,以此供奉信仰;竟日有余清,华发苍颜的老琴人,渡尽劫波光风霁月,如伯牙绝弦等子期,诸般往事多少,峥嵘与风烟全在简淡琴音上,调弄出的幽幽古意里飘杳于无形。


     由于庆山的记录,原本不相识的他们,却又如此相似。不仅是生活状态上的素直与简净,更多地是一种牵系着内心的态度。这世界千变万化,速度之快,改变之剧。往往令人始料未及,过快的节奏将我们周遭的一切割裂、碾碎,纷涌而来的凌乱信息尖锐而粗暴地强行灌入头脑,我们的心装了太多杂乱的东西,无法明辨,无力拣择,坠得滞重而疲惫。而这些人,心守一线清明,他们在自己的可选限度里拣择出值得付出与坚持的东西,也无需信仰那样庄严而重大,或许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爱好,一种传达出来的状态。


     掩卷深思,想起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写意、花鸟、书法、琴音、禅趣、云涛、襟怀、意境、名言、警句,还有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松间明月、曲水流觞,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挤入脑海,涌上心头。在日益喧嚣、浮躁的当今,《得未曾有》以其平实、简约的语言,娓娓述说,似一杯清心剂、醒脑汤,可以让人冷静下来、放松下来,起码也可以放慢脚步,反躬自责、扪心自问:人生几十年,怎样才是自己最需要、最合适的生活状态?难道真的是像司马迁讥讽的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


     人啊,还是要平静的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平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不急切地做一些事,不刻意回避。顺其自然,一直往前走。


     我们以为变成了庆山的安妮宝贝变了,读过之后才发现,她未曾改变,不过是看的更高,走得更远了,以更广大的方式去书写人的内心。清明、简淡、坚守、持戒,以此明心辨性,她一直以来所坚持书写的正是这样一种存在方式。对如此境界的追寻,自古至今似乎从未停止,众人汲汲以求的不过是以何种方式方能达成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受这紫陌红尘悠悠万事的牵绊与束缚,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尘世里栖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很少有人能做到吧,任光阴荏苒万物改易,找到最想要坚持去做的那件事,从此穿云渡水,以心守一事,定求得清欢。

     就像铃木俊隆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而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至此,满眼尽是仓绿。


     还是《心经》说得好":得未曾有,心境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