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旅院人》
桂林旅游学院:第30期:《旅院人》
  • 记忆中的“三月三”

    摘要:记忆中的“三月三” “三月三”离得越来越近,时间里的记忆总是轻易被勾起。对我而言,“三月三”一直是一个带着美好回忆的节日。随着我慢慢长大,我离家越来越远,在家中待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过去的“三月三”,我只要背着书包从学校慢慢走回家就能吃到妈妈和奶奶煮的“红鸡蛋”,现在,我甚至没有时间在家过“三月三”,渐渐忘记了小时候的味道。每个地方的“三月三”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记忆。我们长大后就变不回来了,有许多东西和感觉就找不到了,但是曾经的那份记忆会是我心中不被遗忘的美好。 壮乡盛宴 广西是壮族聚居的地方,是壮族人最多的地方,所以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盛大。在古代,壮族就有了歌节的形式,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已经形成了数以百以致千人的聚唱的大规模“歌圩”。历史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变化,给人类寻找根源提供了一个依据,为人类研究文化演变提供了证明。壮族文化依赖人们通过山歌和神话传说口口相传,代代传承。 寻味梦源 因为民族不同,地域差异,每个地方度过“三月三”的风俗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柳州人,在我的记忆里,我度过的“三月三”也是不一样的。从小开始,每年的“三月三”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家是壮族,但是我家里并不会像网上所说在“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我家每年都是做“红鸡蛋”。“红鸡蛋”很简单,把鸡蛋放进水里煮,煮熟后捞出,等鸡蛋温度降低一点后就用红纸把鸡蛋染成红色。除了“红鸡蛋”,我家里还要拜一拜“花婆奶”。“花婆奶”是柳州话,按我妈妈说的,“花”就是孩子的意思,“花婆奶”就是保佑孩子健康长大的一位神仙。我记得那天有好看的鸡蛋吃,现在想起来,那天更多是一种长辈对小辈的美好祝愿,也是一种传承多年的民族风俗。各地有许多像“红鸡蛋”一样的习俗,它们或许依旧存在,或许已经不为人知,或者已经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但它们传承的美好精神仍然存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让人念念不忘,那或许是“家”的味道,或许是“妈妈”的味道,也可能是“爸爸”的味道……记忆中的那种味道是难以取代的,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个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回忆。 佳节共庆 提起“三月三”,总会想到山歌。广西多地都有山歌的文化传承,至今仍被许多人传唱。“三月三”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办歌圩等活动庆祝节日,例如柳州三江县的斗牛会。事实上,“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少年少女会在这天赶歌圩、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延续至今,“三月三”仍是一个许多人相聚的节日。 在柳州,鱼峰公园便是聚集了最多唱山歌的人的地方。在鱼峰山的岩洞中有歌仙刘三姐的青石雕塑像,甚至有刘三姐是在此登天成仙的传说,吸引不少游人前去观赏。平常便有不少山歌爱好者在山脚下唱歌,到了“三月三”,公园里人数成倍增多。许多人趁着假期约上好友或带上家人到公园里,与其他爱好者一起演唱山歌或听其他人演唱。山歌的魅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它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探讨它。 “三月三”只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但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与传承,记录着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阐述了一个民族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在民族文化发展的长河里,每个民族文化都在时间里寻找着适合自己传承下去的道路,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体验一次民族的风俗,不会懂其中的吸引力;不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会明白其中的独特风采。 “三月三”不仅是一个民族节日,更是一篇记录文化传承的文章。

  • 祖孙两的【三月三】

    摘要:祖孙两的【三月三】 在壮乡,每年的“三月三”歌节,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熟了,用竹子搭的歌棚建好了,“三月三”就随之而来了。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的传统节日,时近清明,天气暖和,大地返青,百花盛开,是农民耕耘种粮的绝佳时节。刘三姐是我从小就耳闻目染的人物,小时候每到三月三,奶奶就会带着我去隔壁叔婆家观看刘三姐的影片,我坐在奶奶的腿上,每到刘三姐唱歌的时候,奶奶也会跟着哼唱,还时不时的挥动我的手,就像是在找节奏感。奶奶观看后觉得还不尽兴,就让我带着收音机跟着她去田里耕种。奶奶戴着着自己编织的草帽用扁担挑着稻苗,哼唱着刘三姐的歌,干活也带劲,挑了那么远的路都不停歇,看到其他人都欢笑的跟她们打招呼,我在边上拿着收音机看着奶奶一边插秧一边与其他人讨论对刘三姐的喜欢。与此同时,打田机的喧闹声和刘三姐的歌声还有奶奶跟着哼唱的歌声同时响起,呈现出一副欢声笑语,安居乐业的景象,是我难以忘记的有亲情味道的三月三画面。时隔多年,我仍记得奶奶干了一天的活回到家后乐此不疲的带着我去赶鸡鸭回家,烟炉升起缕缕炊烟,那是奶奶在为家人做饭,有浓情味道的“三月三”真是令人神往呀! 随着时光流逝,自从我上了初中每周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后,我就再也没有跟着奶奶到田里干活了,也听不到奶奶的歌声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有插秧机后奶奶不用亲自耕耘,家里十几亩地不到一天就全都插完了。曾记得每年的三月三奶奶都会杀了家里最肥的鸡留鸡腿给我,曾记得读小学时,奶奶到校门口接我回家,我是班里放学时最快跑出教室,曾记得小时候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唱刘三姐的歌哄我入睡……这些曾经的曾经已经变成不可磨灭的回忆,怀念奶奶在前面挑着稻苗我在后面跟着的时光,怀念奶奶在田里边插秧边哼歌我在田沟抓鱼的时光,怀念奶奶在河边帮我洗满身泥土的衣服我在抓螃蟹的时光,怀念有浓情味道的“三月三”。 “三月三”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不应该把它遗忘,而是要永久的传承下去。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馋了。小时候对每件事都特别好奇,我就叫奶奶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奶奶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奶奶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奶奶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奶奶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并放入锅中加入五、六十度的温水,再把糯米浸入其中蒸上十几分钟,香甜可口,糯香四溢的糯米饭就新鲜出炉啦!奶奶还告诉我可以把它捏成饭团,象征着每个民族人民如糯米饭团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寄托着人们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佳节,我已步入大学的旅程,远在他乡,回家的机会很少。奶奶也时常打电话来问我“三月三”放假回不回家?即使回家的路途遥远,但是想到奶奶亲手做的浓情五色糯米饭我毅然订了车票回去。想到孩童时奶奶教我做糯米饭的时候,我也想尝试自己动手做糯米饭让奶奶尝尝。以前每年的“三月三”,每当我放学回家后奶奶就已经做好糯米饭等我回家去吃,奶奶每次都会做很多,我每次也都会拿些去学校跟同学们分享,其他的同学也会带有自家做糯米饭来学校,我都吃过一遍后,觉得还是奶奶做的是最好吃的。想到年迈的奶奶亲手做的浓情糯米饭在家等着我回去,也许就是这个吸引力指引着我回家。虽然现在的五色糯米饭在市面上只需几块钱就能够轻易买到,但是却没有奶奶亲手做的味道。感谢这壮乡风情,感谢这“三月三”,想念奶奶亲手做的糯米饭。 回想一下孩童般的开心和快乐,让三月的桃红柳绿美丽自己的每一个日子,让每年的“三月三”都浓情而迷人。

  • 阳春三月采茶忙,歌声传四方

    摘要:阳春三月采茶忙,歌声传四方 “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 三月三假期在空间刷屏时,这两句歌词便在脑中想起。又一年春来到,采茶唱歌的时节,心好像已经飞回了家乡的茶园。那片瑶山的茶园,那嘹亮的山歌又响在耳边。 在广西东北部的全州县,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乡———东山瑶族乡,这就是我的家乡。三月三不仅只是壮族的歌圩节、汉族的上祀节,在瑶族也是很重要的日子,相传很久之前这一天是集体渔猎、分享收获的节日,后云集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现在的三月三主角是采茶和山歌。 东山云雾茶是一种生长在海拔600~1000米高的云雾山中的植物,天然纯洁,无污染,茶汤清澈,味有回甘。三月三正值清明之后,谷雨之前,是第一批春茶的好时候。东山的茶园是干净的,只有茶树,这里的人们都爱茶。我们村的茶园离村子并不远,小时候常常走着走着就到了茶园。 山歌本就是劳动的产物,那份嘹亮也只有在劳作时才最美。我记得家乡三月三之际的小雨霏霏,也记得老人唱的悠扬古调。 还记得幼年时母亲背着我去采茶的情景。年轻的母亲和其他的阿姨们一边唱着歌,一边掐着嫩嫩的牙尖,而我们就在茶园里嬉闹,听着一曲曲古调响在耳边。听爸爸妈妈说:以前他们年轻时经常有对歌活动,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山歌也不再随处能闻,是啊,山歌变少,本是日常娱乐的山歌变得稀有,传统文化流失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做出了极大的支持,在三月三之际开展了一系列山歌活动。 我还记得去年在茶园里的举行了“阳春三月采茶忙,‘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活动,在这天人们穿上了鲜艳的瑶族服饰,唱着嘹亮的山歌,以淳朴的民风、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到来的朋友。瑶族的山歌和舞蹈多数描述的都是劳动场景,把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回想起那片歌声,我想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妈妈说,会唱瑶族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的瑶人山歌与叶笛人人都会,而现在已渐渐失传,他们这辈真正会唱山歌的人已经不多了。是啊,从前山歌是男女对唱传情,是繁忙劳作生活里的调剂品,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渠道,而现在这些好像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年轻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外出务工,青年外出求学,家里只有老人和幼童,如何传承的山歌文化?而今,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山歌对唱活动就是为了呼吁继承山歌文化,让我们的传统得以薪火相传,让美妙的山歌传四方。 是啊!传承传统文化,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而如何传承?我们却要好好问问自己。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是东山云雾,还是传统山歌,在传承上,年轻人都应该成主体。学习茶文化,学唱传统山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我想这是当代大学生该做且能做的。 三月沐风,待空山凝云,山谷里迷蒙的雾气,掩住了点点山林,恍若仙境。十里外才会有一个村庄的小地方,没有污染,没有喧嚣,这里的夜晚有漫天星斗,这里的白日有最纯的蓝天白云。曾经我不喜欢它交通不便,而今却是那么怀念,怀念家乡的时光。每一次踏上回乡路,一圈又一圈的盘山公路,才会进入东山,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东山,无人打扰的东山。 有时想,是不是有那么一个地方是你永远不会遗忘的地方,是你无论去到多远都怀念的家乡。曾经的我想走出去,现在却想回去,回到那个无人打扰的慢节奏的瑶乡。美丽的瑶乡,动人的三月,三月三之际回到家乡,听一曲旧时的山歌,品一杯云雾香茗。阳春三月采茶忙,歌声传四方。

  • 旅院人眼中的【三月三】

    摘要:旅院人眼中的【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踏春的好时节,也是广西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节庆。在三月三这个重要的节庆里,情意绵绵的彩绣球和刘三姐唱罢的美妙壮乡歌谣同样围绕在我们广西学子身边。身处壮乡,学子们必定会对三月三产生不同的感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旅院学子对三月三的感悟吧! 三月三对于广西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在这一天壮族人民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个愉快的日子。我认为,三月三对于壮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与亲朋好友欢聚或是与陌生人谈笑风生的节日,更是传播壮族传统文化及发扬民族精神,这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需要新一代青年积极传承下去。 ---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2班李小凤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歌节”,三月三被正式设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节假日,亦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传承。做为一个广东人,三月三于我而言是新奇、文化底蕴颇深的节日。我对它的向往与理解是:一个节日,几支歌曲,众多民族,满心欢愉。 ---2018级酒店管理专1班陈旭慧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具有浪漫气息的传统情人节,也是具有严肃气息的传统祭祀节。也许,很多人对于这个节日显得陌生,但在八桂大地,歌声充满每个角落,可以在大街小巷看见身穿民族服饰的青年,发声歌唱,寻觅自己的归属。 ---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任昭宇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记载着壮族发展的历史。三月三像是一本书中的一页纸,记录着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回忆,被给予了对未来的衷心祝愿。三月三是一个给人带来欢声笑语的节日。 ---2018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覃苏婷